主页
理论新说
首页 >  理论新说 >  深度好文 >  正文
《公共管理评论》社区营造中的微公益创投、“能力堕距”及主体治理
时间:2022-02-17    浏览量:

来源:《公共管理评论》2022年第1期,版权归原期刊及作者所有。

作者简介:徐刚,广州新华学院、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公共组织与人力资源、基层治理。

摘要:微公益创投作为联结社区内外资源的新型公益资助载体,是撬动社区营造的有力推手。本文从补短板意识出发反向预设“能力堕距”分析框架,选取A新市民社区为样本展开微公益创投如何持续撬动社区营造的在地化分析。研究发现,社区营造试点中微公益创投构建了社区增权赋能机制,但其“1+N+X+党建”模式带来的赋权成效中存在运行机制偏差化、造血机制阻滞性及接替机制悬浮化的增能差距,形成了“能力堕距”现象。 “能力堕距”产生的内在逻辑是“新两委”和“老两委”的主体对接冲突及相应的资源联结梗阻和工作承接障碍。为此,有必要在凸显主体治理的基础上,通过提升“新两委”发展活性和内生力弥合增能与赋权之间的张力,从而以微公益创投由扎根到生根撬动新市民社区从共营造到自营造。

关键词:微公益创投;能力堕距;主体治理;社区营造

以下为文章部分节选: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方面。必须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2019)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指出:“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大幅度提升,发展了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的良好局面,续写了社会长期稳定奇迹。”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2021)而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社区营造作为从社区生活出发,集合各种社会力量与资源完成自组织、自治理和自发展的再造过程,正成为调动社区主体参与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主要推手(吴海红和郭圣莉,2018)。在借鉴日本及我国台湾地区经验基础上,广州、上海、深圳、南京等地已纷纷展开社区营造探索,强调居住在共同地理范围内的居民持续以集体行动来处理其共同面对的社区生活议题,进而创造公共生活福祉,形成持续自治的永续社区,并促进社区公共行为价值的实现。

在社区营造中,微公益创投作为联结和融合社会资源的有效工具发挥了极大功用,目前,政府与企业、社会组织共投共创、共建共享、协同善治的“1+1+1>3”的“广州模式”,特别设立C类项目以资助社区综合服务组织的支持性服务的“南京模式”,举办“创益美好社区”主题公益创投大赛的“成都模式”等各具地方特色的创新模式已逐步形成。微公益创投来源于倡导以“投资”思维提供公益融资及专业服务从而全面支持社会组织能力发展及影响提升的公益创投( Cummingsand Hehenberger,2011),其将公益创投创意投标、项目运作、第三方评估、发展公益的范本下沉于基层社区,通过资助为老服务、助残服务、青少年服务、救难帮困等公益服务项目,促进社区组织或个人参与者创新社区治理,推进社区发育和成长。

微公益创投作为弥补社区公益断层的慈善新风,在给予社区公益慈善事业发展大力支持中推广了公益创投实践之路(朱照南和马季,2016)。微公益创投在我国虽然起步较晚,但以创新项目的形式为社区公共服务提供了新的模式支持,并明显撬动了社区营造的阶段性发展。实践显示,微公益创投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可以在项目收集与培训、项目考察及优化、项目评审与宣传、协议签署及落实等具体步骤中促进政府向社区组织购买公共服务,通过政府支持社区组织良性发展和社区组织引导风险投资服务社区,实现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合作共赢,并形成多主体参与的社会治理创新格局(Lin,2018)。那么,微公益创投如何撬动社区营造?微公益创投可将社区营造推进到哪一步?本文将结合案例观察微公益创投在推动社区营造过程中的运作态势、运行逻辑及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