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理论新说
首页 >  理论新说 >  深度好文 >  正文
《党政研究》:基层社会治理成果可持续共享的本质内涵与现实图景——基于成都市W区基层治理创新的个案考察
时间:2022-03-22    浏览量:

来源:《党政研究》2021年第6期,版权归原期刊及作者所有。

作者简介:周斌,西南石油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行政学及国家行政管理;中国政治与国际政治;医药卫生方针政策与法律法规研究。

摘要:实现基层社会治理成果的可持续共享,是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价值目标和本质要求,也是持续推进基层社会“共建”和“共治”的着力点。要实现基层社会治理成果的可持续共享,需要通过相应的机制来保障,也需要明确相应的实现路径。成都市W区为实现基层社会治理成果的共享,进行了一系列的实践探索。在此案例的基础上,可以构建出由动力机制、协同机制、评价机制、责任机制四个维度组成的基层社会治理成果可持续共享的实现机制,并提出由组织路径、目标路径、技术路径和思想路径构成的基层社会治理成果可持续共享的实现路径,以勾勒出基层社会治理成果可持续共享的现实图景

关键词:基层治理;基层社会治理;可持续共享;成都

以下为文章部分节选:

随着社会治理的不断深入以及对其认知的不断深化,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已经成为实现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核心要义和关键环节,也是实现“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重要突破口,这表明我国的社会治理制度建设将更注重多元参与和人尽其责的共同体思维,从而实现治理模式的深度转变和系统优化。“共享”在“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是“共建共治”的目标及保障,也是衡量社会治理成效的重要依据,因此,社会治理成果的共享需要把握好社会治理的“投入—产出”和“权利—义务”关系。基层是整个国家的基石,是党和政府密切联系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是社会生活的“微单元”,具有社会利益的发生源,社会矛盾的聚合源,社会秩序的基础源,社会价值的共生源等特质。有效的基层社会治理,成为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实现基层社会治理成果的共享就要密切关注和有效回应社会公众最为切实的公共利益需求。通过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提升公共服务质量,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形成有效的社会治理体系,维系良好的社会秩序,进而更加充实和保障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可持续共享的概念最早源于由平台企业主导的共享经济,主要从价值创造、制度运行、企业与社会认知以及组织管理模式等多层次来实现物质价值的持续性共享,但从公共性、共治性和价值共享性的角度来看,可持续共享应该是公共利益、公共精神和公共价值的共享,而不只是物质财富的共享。在社会治理的场域中,共享的成果要覆盖到民生领域的方方面面,落在社会公众的实际生活中,其内容主要围绕着实现公平正义、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和规避中等收入陷阱等问题展开。由此可见,社会治理成果的可持续共享与民生的持续改善有着密切的关系。要使社会治理成果实现可持续共享,就要求在收入分配、公共服务与社会保障三大民生领域做到“量力而行”,实现共享与可持续的协调。

“发展”是“可持续共享”的基础,只有经济不断发展,社会财富越来越多,基层社会治理成果才能实现全民的共享,但如果超越经济发展水平与承受能力来追求全民高水平共享,就会导致因拖累经济而无法实现可持续共享。与此同时,应从信息化、数据化、智慧化来理解人们的利益格局、公共利益、公共空间、社会空间、社会关系模式以及个人在“复杂社会”中的角色,通过技术赋能,保障基层社会治理成果的可持续共享。总而言之,基层社会治理成果的可持续共享是指在增进当前全民福利但不以牺牲未来福利为代价的前提下,在不断发展经济的基础上创造大量社会财富,在党建引领下,由政府主导,社会多元主体共同参与,采取各种措施,并基于一定的技术支撑,使基层社会治理成果合理分配到全民的一种共享模式。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来的共享发展理论,是对进入新世纪以来和谐社会理论、发展成果人民共享理论和社会公平保障理论的理论升华,也是对共享的内涵较为全面的解释。具体而言,基层社会治理成果可持续共享的本质内涵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可持续共享是面向全民的共享,共享发展是人人享有,各得其所,而不仅仅是一部分人共享;第二,可持续共享是全面覆盖的共享,共享发展就是要共享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各领域的发展与建设成果;第三,可持续共享是共建共治基础上的共享,需要全体社会成员共同打造公共治理平台,共同享受治理成果;第四,可持续共享是渐进实现的共享,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不断增加社会财富,提升公共精神,构成共享的物质、精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