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理论新说
首页 >  理论新说 >  深度好文 >  正文
《民族学刊》西部民族地区相对贫困: 现状、困境及治理
时间:2022-05-09    浏览量:

来源:《民族学刊》2022年第3期,版权归原期刊及作者所有。

作者简介:颜军(1989-),男,山东郯城人,西南民族大学教师工作部,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周思宇(1988-),女,四川新津人,成都体育学院组织部,讲师,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何莉琼(1992-),女,四川旺苍人,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摘要:后脱贫时代贫困地区巩固脱贫成果、缓解相对贫困是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重要关切西部民族地区相对贫困呈现出贫困人口规模大、相对贫困程度深以及相对贫困维度广的现实图景又面临着显著的空间贫困特征、多元的特殊性贫困、返贫致贫风险高以及内生动力不足的困境基于此西部民族地区的相对贫困治理要不断完善绿色减贫机制和风险防范机制、坚持综合治理和差异化治理、实施“常态化”“制度化”治贫以及提升贫困人口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关键词:西部民族地区;相对贫困;巩固拓展脱贫成果;乡村振兴;共同富裕

以下为文章部分节选:

贫困具有“三度”即宽度、高度和深度。“三度”体现了贫困的多面性,是一个立体空间存在。贫困的高度,即贫困的测量需要确定贫困线,而贫困线的高低有一个距离,且贫困具有相对性,即贫困线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处于动态变化之中,根据具体的贫困线才能量化当时当地的贫困人口。因此,贫困的高度反应的是贫困的规模;贫困的深度,即贫困的程度大小或者说贫困距的大小,即贫困者的收入和其他维度与贫困线的差距。若贫困距大则贫困程度深而贫困宽度即反映贫困的多维面向不仅表现为物质贫困更表现为健康、能力和主观贫困等。因此,相对贫困作为贫困的一个重要类型,也具有“三度”。从“三度”着手分析西部民族地区相对贫困的现实图景。从宏观上整体把握民族地区相对贫困的概况为后文困境和路径的分析提供现实依据。

“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以问题为导向,是研究的基本态度。找出西南民族地区相对贫困的治理困境是后小康时代民族地区贫困治理实践的着力点和切入点。在西部民族地区相对贫困治理的过程中,面临地理空间约束下的贫困脆弱性、复合性与特殊型贫困多、返贫致贫风险高以及内生动力不足等现实困境。

进入后脱贫时代,民族地区的贫困治理重心将转向巩固脱贫成果与解决相对贫困,而民族地区相对贫困相较于全国来说更为严峻,是相对贫困的主要聚集地。如何巩固脱贫成果、实现相对贫困长效治理、推动实现共同富裕是民族地区贫困治理的重要关切。基于民族地区贫困现状以及治理困境,本文提出以下治理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