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理论新说
首页 >  理论新说 >  深度好文 >  正文
《公共管理学报》:“调适性联结”——基层政府政策执行力演变的一个解释
时间:2022-03-07    浏览量:

来源:《公共管理学报》2021年第2期,版权归原期刊及作者所有。

作者简介:郭劲光(1976-),男,毕业于东北财经大学,东北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贫困治理、地方政府治理;王杰(1994-),通讯作者,男,东北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地方政府治理。

摘要:基层政府政策执行力的运作轨迹和方向为何会发生演变?为了对基层政府政策执行力发生演变的原因进行解释,本文从组织治理的视角构建了“调适性联结”的理论框架,并选取中国西部的农发项目案例进行了探究。研究发现:在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基层政府会依据政策目标的调适需要,与执行场域中各参与主体达成不同程度的联结,即“调适性联结”。“调适性联结”机制在基层政策执行中有意设计或被迫变更的实践应用,有着明显不同甚至相互矛盾的效果,这也正是基层政府政策执行力为何发生演变的主要原因。这一微观机制的运行说明,影响基层政府政策执行力演变的因素并不仅仅来自锦标赛激励或政治势能,还与政策执行中能动性与结构性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相关。本文的理论价值在于,在事实层面证实政策执行力的调适必然能提升基层治理效能这一理论预设存在的偏误,在价值层面强调政府治理运行机制的“适变”特征。

关键词:基层政府;政策执行力;调适性联结;演变;治理效能

以下为文章部分节选:

“调适性联结”是指在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基层政府依据政策目标的调适需要,与执行场域中各参与主体达成的联结。“调适性联结”机制存在的目的是为了通过常规的科层组织方式建构“动员式”的权威关系、资源配置渠道,进而将政策目标和内容从政策初期的不确定性转化为能够“适宜”推行的实践方案。本质上,它是以差异化、阶段化的手段进一步拉开同原有科层秩序的距离,面向政策执行者和政策对象的内部群体激励方式,一定程度上具有打破行政边界,以供政府统筹安排和政策动员之需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这种作用极有可能对基层社会产生与政策目标初衷相悖的影响。这是因为,公共政策的过度调适与过度精细化,常常会导致许多始料未及的后果产生,诱发出背离政策调适初衷的组织行为。在这个意义上,“调适性联结”机制可以很好地解释基层政府为什么在相应的任务环境中,会对各种政策代价和收益一直不断选择和权衡,进而诱致政策执行力不断发生变化的现象。

基于上述分析,本文尝试以“调适性联结”机制为切入点,统摄全文关于基层政府政策执行力演变问题的讨论。这一研究视角与以往多关注于调适性治理对社会动员、乡村治理以及党政关系影响的思路不同,更加侧重从公共政策执行的结构性因素和能动性视角,讨论基层政府政策执行力演变的问题,并论证了“政策执行力的调适必然能提升基层治理效能”这一理论预设可能存在的偏误。本文关注的核心问题是:“调适性联结”机制为何能解释基层政府的政策执行力演变?基层政府是如何围绕政策目标的调适需要而展开与目标群体的联结的?这些联结又如何反过来影响政策目标调适的方向?

进一步看,本文提出的“调适性联结”机制不仅对公共政策执行力演变的现象给出一个新的解释,它还从侧面反映了政府治理过程中的一种“适变”治理。该治理模式存在的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应对一统体制中存在的组织困难,更多的是为了使政府与社会间的关系能够在治理现代化进程中得到“调适”,即在国家政权对社会实施强有力的组织控制的同时,通过社会制度的中介作用给予社会解决冲突问题的渠道和反馈空间。但是,这种“调适”还有可能加剧与政府治理目标间的偏离,而带来不利甚至是相反的治理效果。总体而言,“调适性联结”机制的存在并不是任意的,而是建筑在稳定的组织基础和制度环境之上的,是现有政府治理运行机制中的一个有机部分。当然,本文仅仅是从单一的农业项目个案中,发现“调适性联结”机制对于公共政策执行的解释作用,所以留下了一些力所未及之处:首先,不同政策类型、参与部门的多样组合,很可能导致公共政策执行情况与农发项目案例存在较大差异,因而对政策执行运作机制的分析可能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偏误;其次,如何在更加复杂的科层体系、国家治理中提炼出其他一些关键维度,用以充实“调适性联结”机制,还需要与既有的政策执行研究充分结合;最后,如何针对“调适性联结”机制对基层政府政策执行带来的效果开展大样本的数据检验,是未来进一步研究所面临的主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