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公共管理评论》网络首发,版权归原期刊及作者所有。
作者简介:王焕,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志愿服务与政策过程;魏娜,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地方政府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人民大学人文北京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方向为志愿服务与非营利研究;陈俊杰,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社会组织研究。
摘要:国家动员在中国志愿服务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已有的研究缺少相关的实证检验。本文使用国家统计数据和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12年数据,采用多层线性模型,考察了国家动员对于公民志愿服务行为的影响。实证结果发现:省级志愿服务政策的出台对公民志愿服务时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党员身份和体制内工作单位性质对于公民志愿服务参与时长同样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加入了政策的调节作用之后,政策对于党员身份、工作单位性质与公民志愿服务参与的关系并不具有调节作用,即政策并没有促进党员群体和体制内公民的参与积极性,但党员身份的影响依然显著。 研究表明,国家动员通过政策的规范管理和广泛宣传能够扩大志愿动员的广度,通过以党员身份和体制内工作单位为纽带的嵌入式动员提升动员的强度。因此认为,志愿服务的未来发展不仅需要来自政策体系的进一步完善,还应该重视中共党员身份对于志愿服务的价值引领作用。 但需要指出的是,志愿服务中的国家动员同样要以尊重个体自主志愿热情为底线,处理好动员的力度和场域。
关键词:志愿服务;国家动员;党员身份;多层线性模型;CGSS
以下为文章部分节选:
志愿服务是理解当前国家与社会关系的重要窗口,回顾我国志愿服务发展的历史,国家通过政策、党员号召、体制内动员的方式促进了志愿服务的快速恢复和发展,可以说在整个非营利事业中都发挥了关键且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正因如此,处理好国家动员在志愿服务中的定位和行动边界,对于当前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尤为重要。 基于本文的研究结论,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依然需要国家的积极作为,发挥政党在志愿服务发展中的精神引领和宏观统筹的作用,发挥政府在资源分配和制度规范上的作用,并积极地促进志愿服务在社会治理创新、精神文明建设和应急管理中有所作为。 此外,未来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应从志愿服务的本质出发,在尊重自主参与热情的底线下处理好国家动员的力度和场域。例如,在追求共同富裕的今天,在乡村振兴、弱势群体帮扶等领域,国家需加大动员举措来促进志愿资源的注入,使以志愿服务为代表的第三次分配力量推动该领域的发展;或在面临突发公共事件时采取必要的手段规范公民的无序参与,避免过多资源涌入导致的志愿“堰塞”,并持续号召有序的志愿服务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