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 2023,12(02)
作者简介:田小龙: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后,挪威奥斯陆大学访问学者。基金项目:博士后国际交流计划派出项目 ;中央编办 “新时代中国行政体制改革创新研究项目”。
摘要: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西方国家开启了超越新公共管理的“后新公共管理”运动。借助迷思、结构和价值视角,以致力于服务型政府建设的2008年、2013年和2018年中国国务院机构改革为例,本文试图探究后新公共管理改革与中国服务型政府建设的联系与区别,助推中国特色机构改革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研究表明,在迷思层面,服务型政府是一个超越新公共管理的新理念,面向后工业社会的合作治理。在结构层面,服务型政府建设积极推进具有后新公共管理结构性特征的大部制改革,但也坚持中国特色的改革内容,如党的领导和领导小组。在价值层面,服务型政府建设的价值导向是为人民服务,超越了新公共管理的为顾客服务;而且,服务型政府建设通向一种为了人的共生共在的合作伦理,区别于后新公共管理的创造公共价值。总体来看,在党的领导下,服务型政府建设走的是超越新公共管理的中国道路,人民的需要与诉求是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内在驱动力量。
关键词:后新公共管理;中国政府机构改革;服务型政府;合作伦理;
文章节选: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积极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逐步确立并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其中包括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2004年,时任总理温家宝正式确认了服务型政府建设。此后,我国在2008年、2013年和2018年进行了三轮大规模的国务院机构改革,致力于服务型政府建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在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方面取得显著成就。自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英美等最早进行新公共管理改革的西方国家开启了“超越新公共管理”的改革运动,即“后新公共管理”(post-NPM)。尽管中国学者已经注意到西方政府改革的这种流变,但在中国知网的学术期刊数据库中精确检索近些年(2015-2022年)“篇名”中含有“新公共管理”的中文文献,相关文献量依次为70、56、46、52、39、20、28和16。在这些文献中,“篇名”中含有“后新公共管理”的文献量仅为2、4、2、2、1、0、0和1。与“新公共管理”相比较,“后新公共管理”在中国学术界显得尤为冷清。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服务型政府建设需要立足中华大地,服务中国发展,同时也要树立全球视野,引领世界潮流。借助挪威学者克里斯滕森等人提出的工具结构、文化价值和迷思象征三重视角分析方法,我们试图探究当后新公共管理改革在西方国家方兴未艾时,这一运动是否以及在何种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的服务型政府建设,服务型政府建设又如何不同于后新公共管理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