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行政管理. 2022(12)
作者简介:麻宝斌,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杜平(通讯作者),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讲师。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公共管理研究快速发展,但受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理性人”理论假设和科学主义研究范式影响,没有真正形成并彰显中国特色。公共管理旨在满足人的美好生活需要、保障人的尊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是公共管理实践的核心要素,是公共管理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贯穿公共管理研究的一条主线。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共管理知识体系,关键在于创建中国公共管理研究的人本范式,将“以人为本”贯彻到公共管理的理论假设与价值、管理主体与对象、研究内容与方法等方面,立足“现实的人”研究公共管理问题。这既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需要,也能够为人类公共管理理论和实践作出积极贡献。
关键词:公共管理研究;人本范式;人民至上;
文章节选:反思公共管理的研究范式转变问题需要从历史维度追根溯源,公共管理的母学科是政治学,核心主题是探讨如何构建人类理想社会秩序问题。公共管理是适应现代工业社会和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是以政府为主体的公共组织管理公共事务、维护公共利益、促进公共安全、增进公共价值的活动,其根本目标是保障人的尊严、满足人的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受美国等西方国家研究范式影响,以“理性人”为出发点的既有公共管理研究对现实生活中的人进行了简约处理。公共管理的核心要素是“人”,从“人”的视角来看,西方既有公共管理研究范式存在诸多不足:对人的因素关注不够,没有彰显人的主体地位;用效率等工具主义价值取代了幸福等更根本的价值追求;按照理性人进行“预设”,无法充分反映现实世界中人复杂多变的特性。《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西方现代化进程中发掘出来的理性,在促进社会发展上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对利益的过度追逐也导致了价值的迷失。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需要超越西方研究范式,扎根中国式现代化实践,回归“人民至上”和“以人为本”的国家治理初心,将“人”作为公共管理研究的“灵魂”和“主线”,才能真正构建起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相适应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共管理知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