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理论新说
首页 >  理论新说 >  深度好文 >  正文
《公共管理学报》:地方政府如何保持其创新的可持续性?——基于多案例比较的探索性研究
时间:2023-06-14    浏览量:

来源:公共管理学报. 2023,20(02)

作者简介:郑长旭(1988-),男,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博士,华东政法大学政府管理学院讲师,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博士后,研究方向:政府创新,风险治理。

摘要:自全面深化改革以来,地方政府的创新实践可谓竞相迸发,政府创新的可持续性问题同样至关重要。学界已对政府创新可持续性的影响因素进行了一定梳理,但关于政府创新可持续性如何保持的研究尚未得到更多注意。本文从组织管理的视角,对地方政府创新可持续性保持的关键过程环节进行划分,然后通过对多案例的探索比较发现:不同政府创新的发起目的不尽相同,对应不同的创新认同程度差异,同时创新可以调适改变的程度也有不同。结合政府创新面临的体制环境差异,可以基于创新的“认同-调适”二维框架,将地方政府创新的可持续保持型态分为“动态调适、沉淀固化、深化改进、借力维持”四类,同时政府创新的可持续性保持型态也会因管理干预而相互转换。本文尝试建构地方政府如何保持其创新可持续性的理论知识框架,可以为各地政府创新实践的探索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政府创新;可持续性;保持型态;探索性研究;

文章节选:自全面深化改革以来,中央始终高度重视发挥地方政府的创新积极性,各地的政府创新实践也在不断涌现。尽管并非所有的地方政府创新都需要可持续,但地方政府创新的非正常“死亡”必然会造成公共资源严重浪费、政府公信力下降等诸多不利后果。当然,地方政府的创新其实并不是有些学者认为的那样脆弱。俞可平教授在2016年到2018年两年时间中,对2000—2015年间获得“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的178个案例进行了可持续性的追踪,发现仅有13个项目已经终止,其余165个项目则均处于持续状态[1]。既然有如此多的地方政府创新项目还在持续,这些地方政府创新的可持续性究竟是如何保持的?创新的可持续性保持型态都是一样的吗?这些问题也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本文的实践贡献方面:在微观上,地方政府应该正确审视政府创新的要素特征及其可持续性状态,不断完善创新管理举措,提升地方政府的创新管理能力,避免创新不可持续,即非正常“死亡”所可能造成的公共资源浪费、政府公信力下降等出现。在宏观上,当前我国已经进入新发展阶段,全面深化改革也到了新的关头,中央一直在强调地方探索创新对于全面深化改革纵深推进、对于促进基层治理现代化等的重要性,但也要警惕地方政府打着落实政策精神、上级指示、上级要求的旗号,为了出政绩不顾条件什么都想干的创新。其实在2021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七次集体学习时就强调,“各地区要根据自身条件和可能,既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又抓住短板弱项来重点推进,不能脱离实际硬干,更不要为了出政绩不顾条件什么都想干”。从中央的会议精神中传递出对地方政府创新探索的明确信号,即地方政府不能为了创新而创新,不能单单考虑短期的目标,还需要有重点、有区别的进行创新。